■本報記者 張熠
上周末,白領蔣曉蕓在上海寶龍美術館幾乎“消磨”了一整天,60幅在“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藏品展亮相的真跡令她大呼過癮。這周末,她打算“二刷”上海雙年展,“現在的展覽非常豐富,門票價格也不高,這是吸引我走進美術館的原因”。
如今,利用業余時間看展已成為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新潮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昨天發布的《2018年度上海市美術館運營概況分析》顯示,全市89家美術館全年接待觀眾677萬,同比增長近10%。展覽數量亦十分可觀,全年總計舉辦992場,旺季達到平均每天4場新展開幕的頻次。
第四季度成展覽旺季
臨近春節,“豬圓日潤——2019年生肖藝術作品展”今起亮相朱屺瞻藝術館。藝術館已連續16年舉辦生肖藝術展,每年都能吸引眾多觀眾。
每逢節日,美術館熱衷舉辦各種主題展,但若放眼全年,則可發現往往第四季度是展覽高峰期。據統計,去年光第四季度,滬上就舉辦了372場展覽。2018年11月,上海雙年展、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ART021)、上海藝術博覽會等藝術盛會相繼舉辦,令上海一時成為風頭無限的藝術“打卡”勝地。
高品質展覽最具人氣。昊美術館去年6月起展出阿根廷“錯覺”藝術家萊安德羅·埃利希的大型個展《虛·構》,當月觀眾人次超過4萬,達到平時的8倍。
“走進美術館、藝術館的年輕人變多了!鄙虾.敶囆g博物館館長龔彥描繪了觀眾的群像:“年齡25至35歲,白領為主!
公共教育拓展美育空間
伴隨去年近千場美術展覽的是3倍以上場次的公共教育活動,如講座、導覽、兒童美育、工作坊等。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認為,美育的基礎是研究和傳播,美術館要承擔起公共教育職能。從全年看,中華藝術宮提供了270場活動,日日不停歇。除了主場館外,上海雙年展攜手上海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上海油罐藝術中心、思南公館等,在城市各處設立展覽館、影院、實驗室、發聲場,挖掘上海的人文魅力。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本市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品牌已在全國享有口碑,標識度與專業性不斷凸顯;與此同時,公共教育活動仍有不少空白點,各館數據相差巨大。尤其是一些國有美術館尚無配套的惠民類公共教育活動,在發揮美術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責任編輯: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