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qqqqq"><table id="qqqqq"></table></li>
<li id="qqqqq"><tt id="qqqqq"></tt></li>
  • <li id="qqqqq"><tt id="qqqqq"></tt></li><li id="qqqqq"><tt id="qqqqq"></tt></li>
  • <li id="qqqqq"><table id="qqqqq"></table></li>
    <li id="qqqqq"></li>
    <li id="qqqqq"><tt id="qqqqq"></tt></li>
  • 首頁 > 會展滾動 > 正文

    春節好展連連 一起過個文化年

    2019年02月03日 07:14   來源:廣州日報   江粵軍

      唐代彩繪陶馬與騎馬傭

      劉娃 《浮光掠影 II》

      許遵英 《喜盈門》局部

      春節長假,風好日好,除了享受花城處處鮮花處處春、美食之城的種種佳肴,更可以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感受盛唐氣象,了解古埃及文化,還有科技時代的當代藝術以及各種盎然的書畫展……總之,這一份春節廣州展覽清單在握,保證讓你過一個全方位的文化年。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江粵軍

      夢回大唐感受風雅人生

      正在廣東省博物館熱展的“夢回大唐——盛唐藝術與生活展”,帶你穿越回大唐盛世,讓你領悟到那個時代最熱切的衣香鬢影和歌舞詩酒人生。本次展覽由廣東省博物館主辦、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洛陽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協辦,以考古發掘成果為基礎,共展出與唐女史上官婉兒、宦官高力士等人相關的文物163件(套)文物,以“神”“氣”“情”為引領,分為“風”“雅”“頌”三個篇章,分別展現盛唐的風俗、雅事和社會。各部分互有交融,又各有側重。無論是凸顯唐代官階品位標志的玉梁金筐寶鈿真珠裝蹀躞帶,全世界現知的僅存三十余件銀高足杯實物之一的素面高足銀杯,都極具盛唐風范,讓人一步踏進千年前。

      來自尼羅河畔的悠長回響

      古埃及人是如何藝術地生活的?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將持續至3月20日的“尼羅河畔的回響——古埃及文明特展”無疑能很好地解答這一問題。來自意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精心甄選的144件(組)、共計238件古埃及文物,分為眾神庇佑、探尋永生、尼羅河畔三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古埃及文明。

      此次特展,作為古埃及文明標志性的文物木乃伊、亡靈書以及小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等都將首次降臨廣州。同時,展覽有意識地為觀眾構建一個立體且鮮活的古埃及文明,觀眾可以欣賞到古埃及人的頭枕、涼鞋,還可欣賞到他們精美的飾品及服飾,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執著。

      在三年展中思索虛擬與現實

      作為廣州最有影響力的藝術盛事之一,第六屆廣州三年展也將橫跨整個春節,持續到3月10日。本次大展以“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為主題,由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擔任總策劃,在廣東美術館鋪開三層樓的主題展,分別從“同類演化”“機器不孤單”“疊加:數字中的藝術”三個方面,闡述人類和非人類、生物和機器、現實和虛擬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交織的巨大網絡?萍嫉镊然笮泽w驗在本次展覽中,獲得了極大的釋放。

      同時 ,“立場——第六屆廣州三年展文獻展”,全面回顧廣州三年展的歷史發展,梳理學術脈絡。激活區域的當代藝術生態,同時也為了給本屆參展作品提供更為理想的展示空間和語境,本屆廣州三年展還設立了分展場,展出多里安·高迪、蔣竹韻、耶夫·斯賓塞麥爾等人的作品。

      剪紙當中見人見物見生活

      年味日濃,廣東民間工藝美術館與國家級非遺潮陽剪紙省級傳承人許遵英合作,推出了“見人見物見生活——許遵英剪紙作品展”,通過紅紅火火的剪紙世界,讓觀眾品味豐富的廣東民俗生活和許遵英勇于創新求變的工匠精神。許遵英12歲開始學藝,30多年來,許遵英剪不離手,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剪出了各式人和物,剪出了生活,更剪出了大千世界,其作品被行家視為原汁原味的潮陽民間剪紙。她既能剪出《和諧盛世》《喜盈門》和《福壽綿長》等迎合現代人審美觀點的家居裝飾剪紙花,又能剪出《繁榮昌盛》等緊跟時代的腳步,歌頌祖國的美麗畫卷。

      老中青三代傳接藝脈

      自1月28日到2月28日在紅專廠E5藝術館舉行的“記住藝脈——2019新南方藝術中國畫賀春展”,邀請到郭莽園、陳永鏘、莊小尖、黃國武等老中青三代中國畫藝術家共同參展,他們都是生于或是遷到南方的名家,成就卓越,對藝術精益求精,代表了嶺南藝術生機勃勃的面貌。他們不單對內深研畫技,不斷提升自我,對外也不忘交流,取長補短,一直相互影響,共同進步,而中國畫就是這樣一代接一代發展下來的,本次展覽正是要弘揚記住藝脈,在傳承中發展創新的中國畫傳統。

      于書法中求古開新

      在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舉行的“與古為新——周國城書法作品展”,共展出書畫名家周國城的作品50通。作為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西泠印社理事,周國城從六七歲開始練字,小時候主要學習歐體和柳體,后來則各家涉獵,行書、草書更是他的最愛。隨著造詣愈深,他愈能體會草書狂亂中的規則與節奏。本次展覽“與古為新”的主題出自《二十四詩品·纖秾》!俺酥,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通過他的作品,觀眾可以感知到,中國自古便有“求古意”的傳統和理想,但是“求古意”不僅僅是為了“復古”,更多是為了“開新”,在新的語境下探討“古意”存在的價值。展覽將持續至2月13日。

      春色如許 依依可見

      “春色如許——劉少白藝術沙龍”展可謂在逵園藝術館呈現了一場花卉盛宴。出生于1982年的劉少白自幼習書畫,啟蒙于梁永卓以及齊白石老人四子齊良遲,先后就讀于中國美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現為崔志強、吳悅石的入室弟子?梢,劉少白是屬于傳統修養較為全面的文人畫家,尤以山水、花卉見長,用筆疏宕簡約,墨色酣暢淋漓。本次展出的作品,既洋溢著濃濃的春意,又呈現出濃濃的筆墨情趣,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追憶。


    (責任編輯:歐云海)

    分享到:
    35.1K
    微信截圖_20230830144859_副本.jpg
    ·延深閱讀
    人人看人人澡人人玩人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