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里地鐵站A出口附近,有一間小小的地鐵圖書館。這個十余平方米的小屋一眼望過去是淡綠色,正對著地鐵出口的墻上印著許多小動物的卡通頭像,十分醒目。乘客從地鐵刷閘機出來很容易被這間地鐵圖書館吸引。南鑼鼓巷地鐵站F出口附近,墻面落上了橙黃色的剪影,這些剪影都是由一塊塊裝著北京記憶的琉璃瓦拼成。
在北京的地鐵中,有許多壁畫、塑像、畫展,它們讓城市的地下空間更有韻味。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藝術品也出現了一些瑕疵:壁畫因為瓷磚掉落而空出了一片,銅像因為久被撫摸而“禿了頭”。畫展、圖書館等文化空間也還有待更充分的利用。專家表示,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文化類配套設施還會越來越多,對于藝術品的維護和利用也需要相應政策機制和保障系統。
圖書館畫展吸睛
使用的人卻不多
探訪站
平安里地鐵站
菜市口地鐵站
走進平安里地鐵的圖書館,里面沒有一本紙質書,原來現在這里的書都是用聽的。在圖書館墻壁上,每個卡通頭像下方有一只二維碼,二維碼下方附有童書的名字及內容簡介。掃描二維碼后,手機會跳轉到電子書頁面,點擊頁面上的章節名稱即可聽到這本書的朗讀。這個有聲圖書館中共有10本童書可以聽,它們對應的二維碼都整齊地印在圖書館內顯眼的位置。在另外兩面墻壁上,印有圖書館的說明:“好書不厭讀,也更不厭聽,聲音是我們對童年最為清晰的記憶……本期活動以六一國際兒童節為契機,向公眾推薦一批高質量的童書音頻,讓大人們重溫舊夢,讓孩子自由翱翔!
記者多次探訪發現,這個地鐵圖書館受到不少孩子的關注,但掏出手機來掃碼聽書的人很少。小朋友拽著家長的手,走進去蹦一蹦、瞧一瞧,還有穿校服的小學生在里面站著發發呆。沒帶孩子的大人刷閘后也會駐足在這間圖書館前,用手機拍拍照。據地鐵站工作人員介紹,這間地鐵圖書館設置好幾年了,館中內容也會經常更換,配合不同的主題進行布置和裝飾。匆匆而行的乘客們出站時,看到這個圖書館,視覺上會有一個緩沖和放松。感興趣的會進一步地了解,進去掃碼聽書。
同樣在地鐵菜市口站,也有這樣一個小型的文化空間。不同的是,菜市口地鐵站內的是一個小型的畫展。這里的畫作比較特殊,它們都是自閉癥兒童完成的。每幅畫旁邊的卡片上印有畫成它們的孩子的名字和介紹。除了畫作之外,這個文化空間內還陳設著手機殼、文化衫、抱枕等藝術衍生品,掃描二維碼還可以用手機下單購買。這些懸掛在墻壁上的大幅油畫色彩艷麗,造型大膽,十分吸睛,在菜市口地鐵站換乘7號線或4號線的乘客大多都會駐足欣賞。記者在四月、五月多次探訪時,這里成了乘客們爭相拍照的地方。6月21日,記者再次探訪時發現,這處畫展已經撤掉,曾經布展的空間也空了出來。
壁畫出現缺失
塑像被磨光
探訪站
南鑼鼓巷站 西直門站
國家圖書館站
在南鑼鼓巷地鐵站8號線站廳靠近F出口的地方,有一面《北京·記憶》的裝置藝術墻。在灰色的墻體上,是幾個橙黃色的剪影,遛鳥、說相聲、拉黃包車……走近仔細看,這些剪影是由一個個透明的琉璃塊拼成的。每個琉璃塊中還放置了一個老物件:彈珠、跳棋、舊車票、橡皮等。有些琉璃塊中有二維碼,手機掃描后跳轉到“北京記憶公共藝術計劃”的官方微信,里面有關于這件作品的介紹。
記者在該公眾號中了解到,該作品完成于2016年3月,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與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組成的協同施工團隊,將三年來所征集好的老物件放入琉璃中封存,再鑲嵌在墻上,組成圖案。如今,記者靠近這面剪影墻時,卻發現整個剪影圖案上不少琉璃塊都掉落了,露出一個個窟窿。一位地鐵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時候會有孩子好奇,上來用手摳這些琉璃塊,特別是節假日期間,南鑼鼓巷地鐵站人流量大,工作人員也不太能及時看到并制止!
西直門地鐵站內兩側的壁畫也同樣出現斑駁。在地鐵2號線西直門站臺,兩側各有一幅長長的壁畫——《燕山長城圖》和《大江東去圖》,創作于1984年,每幅圖高3米,長約70米,是將畫在高麗紙上的原作切割制作在人造石板內,安裝上墻。全體人員花費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創作制作。如今30多年過去,畫面整體保存完整,但記者還是發現有許多畫磚已經脫落,露出了紅褐色的墻體。此外,建國門地鐵站內的《中國天文史》和《四大發明》壁畫,也有三處脫落。
在4號線國家圖書館站,站廳有兩尊分別叫做《摔跤》和《坐》的青銅雕像。如今兩尊銅像的腦袋上均已被“磨光”了。表層的青色已經脫落,露出黃銅的底色。記者探訪的十分鐘內,有五名乘客上前摸兩尊銅像,因為銅像人物整體造型比較圓潤,有兩位乘客反復摩挲后還開心地拍了照。
專家點評
地鐵文化空間是“必需品”
地鐵站內的壁畫、塑像為什么會出現損壞久未修繕?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研究院院長王中教授告訴北京晚報記者,如今的軌道交通的建設方和運營方是兩個系統,運營方沒有對藝術品維護的經費,或者說它的職能沒有這個范圍。比如8號線南鑼鼓巷站的《北京o記憶》,作者為了保護作品,自己掏錢為這件藝術品做維護,但是長期來說很難維系。藝術品損毀后無人修繕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重視程度不夠!叭魏蔚乃囆g作品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老化損毀,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國際上一般會有關于公共藝術立法的文化政策,這個政策包括遴選管理組織、后期維護等。但是,目前我們還沒有這套機制和政策保障系統!
針對現在地鐵內文化空間利用率低,圖書館、畫展等公眾參與程度低,甚至看不懂的現象,王中表示,不能因為現在暫時沒有什么人看,就不去建設和運營這些文化空間。而是應該先做起來,逐漸引導一代又一代人去進入這些文化語境中,整體提升民眾的審美意識!瓣P于城市建設,我曾經提出軟城市、硬城市的理念。硬城市是指城市的功能設施。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們的功能設施可以說是世界領先的。軟城市就是城市中的文化藝術,目前,這種內涵式的發展還遠遠不夠,F在,地鐵內的這種文化空間,實際上是屬于引領性。我相信,隨著我們城市的建設發展,這種文化空間慢慢地會越來越多。雖然現在參與度不高,但趨勢是好的!
本報記者 謝宇航 文
(責任編輯:王璐瑤)